今晚的夜袭战,
被诸多军事评论员判定为,“极东自卫反击战”的转折点,
尽管,在兵力上,吴子玉仍然处于优势,
但,两江府兵却再也没有能力,或者说信心,发起过一场像样的进攻,
他们是真的被打怕了,
或者说,对叛军“钢铁般的意志”,无法理解,
这是广大底层府兵,普遍的心理认知,
相反,极东新军却士气如虹,求战心切,
从防御转向反攻,最终,毫无悬念的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。
当拂晓来临,三四五六团的五千生力军,
经过半夜的休整,在参谋本部的指令下,兵分三路,杀进吴松战场,
两千人围堵吴子玉本部,
两千人闪击二团西面府兵,
一千人合围牛行“两江四宝”,
吴子玉所能采取的应对之策,
只能命令二团东面两千余府兵归建,固守大本营,
同时,向两江总督董之张,申请撤回江南,
但是,董总督却久久没有任何回应,
为啥?
难道,他不明白三州合围的战略已经破产了吗?
非也非也!
董之张虽是文官,却精通武略,
他早已判明,吴松之战,非人力可以挽回,
咦?
那为何不赶紧撤兵止损呢?
如果能保留下吴子玉的小八千人马,未必不能卷土重来……
呃,这里面的玄妙,就在于朝堂派系之争,
董总督虽是位高权重的一方诸侯,
可他在朝堂上,却属于新兴的“洋务派”,
一直被势力庞大的“守旧派”,视为眼中钉肉中刺,欲除之而后快。
权力的争夺,派系的倾轧,从来不讲大局,
在“保守派”看来,“洋务派”获胜,简直比死了爷娘老子更痛苦,
他们无时不刻,在盼望着“三州兵败”,
以便“痛打落水狗”,让“洋务派”们永世不得翻身!
故此,在“鬼子六亲王”的暗示下,
董之张宁愿“饮鸩止渴”,也无论如何都不会发布“撤兵”命令,
休整三天后,六千多极东军,
对两江府兵大营,完成三面包围,惟一的生路也断了,
吴子玉控制着唯一的“通北码头”,
日盼夜盼,等来的却只有董总督的四个字:
“固守待援!!!”
三个感叹号,让吴子玉如坠冰窟,
完了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6页